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快评>海峡快评 > 详情

“掏空台湾,恶心大陆”的那些“台美经贸合作”

来源:海峡之声 | 2022-06-20 10:18:39

中美对抗是全方位的,美国“以台制华”则是最受瞩目的战略重点,因此近年民进党当局与美国在各方面的合作都旨在“恶心大陆”,其中又以经贸合作最能体现美国“抗中算盘”。

美方的兵棋推演,是从“最坏情况”盘算当前战略,也就是若两岸统一(无论以什么方式实现),美方能在这个历史转折出现前做些什么?

经贸是中国大陆崛起的根基,完整而绵密的供应链则是中国经贸的基础,也是全球化下美国产业空洞化的最大表征,而台湾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故而战略方向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掏空台湾”,掐断或弱化中国大陆的供应链。

此外,“掏空台湾”的同时,还能重建美国制造业,这算盘对美方而言“简直完美”。

于是从特朗普到拜登两任总统执政期间,衍生了与台湾当局三个主要的“经贸合作”,其一是“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其二是“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其三是“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UTI21)。

这三项合作的实质内涵是什么?与自贸协议有何不同?三者功能是否叠床架屋?对两岸经贸的影响又是什么?不妨盘点下。

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

EPPD是2020年特朗普执政末期,由美国务院主导的“合作了解备忘录”(MOU),属于外交系统的业务,因此台湾方面的对接也是外事部门。

有鉴于美国对抗中国大陆的利器是其仍有优势的科技领域,台湾又掌握其中的半导体制造优势,因此EPPD旨在调整供应链,对齐台湾方面与美国在通讯安全领域以及诸多贸易上的规则,以与美方的“印太战略”对接,并促进双方在创新研发领域的合作,确保“未来的科技规则两方能保持共识与一致性”。

此外,EPPD也鼓励公共同投资印太地区的基础建设,深化与各印太经济体的经贸与科技合作关系。

简单说,由美国外交系统主责的经贸事宜,就是从外交层面促进美方与他国或地区的经贸关系,决定大架构,以作为美国对外经贸战略的指导原则。因此,对话双方是以官员为主,外交单位主导,经贸单位列席探究合作可能性。

对美方而言,EPPD担负着“将台湾优势纳为己用,甚至吸纳至美国本土”的任务,真正的目的是“重建美国”,其次的目的才是“对抗中国”,符合特朗普的战略思维,满足美国蓝领阶级的需求。

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就是美国务院透过“外交大棒”实现“掏空台湾”的第一步。

对台湾而言,则希望与美国深化技术合作,以在未来科技产业上——如物联网(AIoT)、信息安全、生物科技、军事、绿能等领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不过,由于美国外交系统只能谈大架构,实务层面仍得由其经贸单位执行,而经贸单位与外交单位的考量点必然有所差异,因此美国又抛出了另一个合作架构——“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

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

TTIC是拜登执政后,2021年由美商务部主导的“台美科技与投资合作架构”,属于侧重本土商务的业务,因此双方由官员作为媒介,企业作为主体展开合作交流。

TTIC聚焦于半导体、电动车、5G、绿能等未来产业,由AIT在台湾举办各种研讨会,鼓励“投资美国”,并由美商务部安排各州的招商机关介绍当地投资环境,以达到“投资美国”的主要目的。

既然策略是“掏空台湾”,并稀释大陆产业链中的台商占比,如何在美国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便是美商务部的业务重心。举措包含盘点商机、移除投资障碍、宣传美国政府在基建与产业补助上的利多等等。

此外,美商务部还强调在美投资设厂的另一个必要性,即运用美国资源来降低台湾资源的投入成本。举例而言,台积电厂每天都要消耗400万加仑(约1514升)的水,电力需求巨大;这些沉重资源负担,凸显了供应链分散的重要性,而“美国丰厚的资源可以降低台湾的负担,满足企业对资源供应的需求”。

在半导体业,只有台积电赴美设厂还远远不够,美方要的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移美”。而在现实上,诸如封测、IC模块等厂商由于美国劳动成本高昂,制造人才匮乏等等风险,台湾半导体业界始终对赴美设厂有所抵触。

因此之故,AIT将于今年夏季筹组“访问团”,邀情半导体生态体系各种业者前往美国,引介当地的大学与训练中心,展示人力资源,以“消除台厂疑虑”。

三者,美商务部还会怂恿智库“凸显台湾的地缘政治风险”来恫吓台商,称美商客户对于远距与台商合作,除了运输成本外,还担心地缘政治风险,而最好的解方,就是在当地设厂。

简言之,TTIC就是一个“游说框架”,并需要台湾经贸官员的大力怂恿、粉饰与技术性合作(如举办美国税务说明会),目的就是将台厂大举往美国迁移。

有了EPPD的大架构交流,TTIC的实务操作,那么为何还需要“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UTI21)呢?

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UTI21)

当下,UTI21仍是个没有内容的“倡议”,未启动正式谈判,它是台湾未能加入“印太经济架构”(IPEF),所以美国给台湾的“替代方案”。事实上IPEF也还缺乏实质内容,未启动正式谈判,不过,我们仍能从IPEF的企图,试探UTI21的可能样貌与影响。

IPEF与UTI21在美方的主责单位是美国贸易总署(USTR),此单位专责美国对外贸易业务,为美企在海外争取利益,与商务部对本土企业负责是不同的。

若台湾能被纳入IPEF,就不必有UTI21,因此这个倡议可视为“IPEF的台湾版”。

一般自由贸易协定如RCEP、CPTPP或各种双边FTA,如“台美TIFA”,核心原则是借由互利实现“依存”;但IPEF的核心原则是借由排他实现“支配”,是美国想让成员们共同背书的“家法”。

所谓“排他”,对象并不只是中国大陆,还包含印太区域内所有不愿意加入的经济体,将不愿服从“美国家法”的经济体边缘化,以达到对成员的支配,以及“对中国的围堵”。

而由于却乏足够的诱因,因此执行IPEF需要使用美国大棒,如禁止技术、材料与美资进入非成员国家。

USTR的贸易大棒很多,最知名的就是“301条款”,针对知识产权的单方仲裁,这就是典型以“美国家法”回避国际法以达到恶意竞争目的的显例。

因此,USTR主导下的IPEF与UTI21,是为了实现“美国新家法”的一种贸易架构,包含劳工权益、公营事业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指南、环保标准等,简言之就是将此前美国退出的TPP高标准规范,复制并扩大到IPEF这个架构里,但又缺乏TPP的诱因。

UTI21需要双方官员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将台湾的经贸发展完全塑造成对美国有利的样态,并防止“台湾发展损及美国劳工利益”,以形成“类殖民主义”般的支配目的。

总之,UTI21约束的对象是没有外移到美国本土的台湾产业,其基本诱因不是零关税,而是进入美国市场的门票,也就是将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的空缺,由台湾递补上。IPEF也是同理。美国希望借此大幅摆脱对“中国制”的依赖,也削弱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

综观以上,EPPD、TTIC与UTI21并没有叠床架屋的问题,对美方而言是三种不同部门各自负责的业务,这三个部门在必要时会横向沟通,确保步伐一致,以服膺对中国的“全政府策略”(all-of-government)。

对大陆的影响

以上的“台美经贸合作”,短期间对中国大陆的影响都很有限,但对中长期会有负面影响。

早在中美贸易战初期,外界便看出了中国前10大出口美国的企业,有8家是台资企业,故而美国针对台商下手,势所必然。

以上这些合作,短期间之所以无法撼动目前结构,是因为台商已经进行了一波因应新情势的工厂移转,但因此移到美国本土的厂商少之又少,而是移回台湾或东南亚。而贸易战显然胜方是中国,主因在于中国掌握了原物料优势,外商怎么转移,都还是从中国进口原物料,甚至还有“中国制”被贴牌成“X国制”的现象以规避美国审查。

厂商无法转移到美国的主因,就是成本过高,因此需要补贴,但美国相关补贴法案(连同基础建设法案)都迟迟无法落地,还加上人才缺口,因此“重建美国”本身就困难重重,对外商而言充满风险。这就是为何近期张忠谋要跳出来抱怨。

然而,IPEF作为一个大型计划,对东盟经济体而言未必全无诱因,如取代“中国制”就是诱因。再者,靠此框架对内加速改革也是发展必经之路,所以会用“修行”的概念说服自己“忍一时之痛”。台湾的想法就是如此。

目前北京的因应方式,就是加速实现开发中经济体的整合,创造“新蓝海”,如以“金砖+”另起炉灶。如此便能让其他的开发中经济体,承接IPEF成员的廉价劳工红利,因为他们被迫要上涨工资,以免影响美国劳工权益。

台湾若工资上涨,对企业而言也是严峻的挑战,这个时候,其他开发中经济体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故而以上这些“台美经贸合作”,简言之就是“美国掏空,台湾自残”。(雁黙)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