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蝴蝶”影响,海南、广东两省渔民在西沙海域遇险或被困,军地立即联合开展大规模搜救。3日上午9时许,经过15个小时的航行,人民海军991舰搭载268名遇险渔民,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另外,对于58名失踪渔民的大搜救,依旧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海天“生命保卫战”
9月29日,第21号强台风“蝴蝶”正面袭击西沙群岛。
在西沙琛航岛、珊瑚岛锚地防风的数十艘民船瞬间遭遇灭顶之灾,数百名渔民遇险,74名渔民落水失踪,命悬一线。人民海军部队迅速组织兵力,在海天之间打响了一场生命保卫战。
第一时间,琛航岛指挥所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应急分队沿码头对遇险渔民展开救援。
伸出长竹竿、抛掷救生圈……在与狂风巨浪顽强搏击中,官兵一次次被海浪撞倒。经过连续数小时的奋勇搜救,他们将遇险的285名渔民安全救上码头。
9月29日21时起,海军驻珊瑚、金银岛部队连夜组织10多支搜救分队,沿本岛岸滩进行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搜寻。守备部队打开岛上所有信号灯和强光灯。狂风与暴雨交加的夜幕被一道道强光穿透,灯光给遇险渔民指引生命的方向。
与此同时,在惊涛骇浪里,人民海军的军舰与死神争分夺秒,展开大救援。
9月30日上午,西沙某水警区1239艇在鸭公岛附近海域搜救到渔民黄新尚。
13时许,位于琛航岛防风锚地的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969船官兵,先后成功救起渔民戚家丙、谢西伟和林进和……
10月1日凌晨5时,由武汉舰、广州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准时抵达搜救海域,随即采取目力、红外、雷达等手段进行搜寻。
海军某基地863船官兵还出动了十多批次潜水员,对海上倾覆渔船和救生筏逐一进行水下探摸排查……
在海上救援展开的同时,空中救援行动也在进行着。
9月30日当天上午,海军航空兵一架直升机冒雨起飞,在永兴岛补充燃料后,直升机立即飞往琛航岛海域附近进行救援。 两个半小时后,直升机再次返回永兴岛机场,并于17时50分携带受伤渔民李长有、莫世壮紧急飞往三亚。
中途转场、快速补给、紧急出动……领受搜救任务后,南海舰队航空兵搜救任务飞行机组,克服下大雨、能见度低、风力强等诸多影响飞行的恶劣气象条件。从岸到岸、从岸到舰、从舰到舰,马不停蹄展开遇险渔民后送、海上搜寻等任务。一次次架起生命航线,成为西沙海域搜救兵力中的“急先锋”。
在海空大救援展开的同时,南海舰队西沙某场站和某登陆舰支队991舰,分别启动应急保障预案,赶赴西沙琛航海区执行救援后送遇险渔民任务,为遇险渔民构筑生命港湾。
10月2日,991舰全程全速航行,比预定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任务海区。截止3日上午9时许,经过15个小时的航行,人民海军991舰搭载268名遇险渔民,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
西沙大救援展现军队特质
其实近年来,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洪抢险的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的身影。那么,在这次的西沙大救援中,展现了解放军官兵的哪些特质呢?
首先是快速反应,火速救援。
强台风“蝴蝶”正面袭击西沙群岛,造成当地狂风大作,巨浪滔天。面对极其恶劣的天气,为了营救人民群众,解放军官兵们不惧危险,第一时间赶往渔民遇险地点,展开救援。9月30号当天就展开立体化救援,10艘救援舰艇到达指定海域后,未经休整,在恶劣海况下连续奋战,在惊涛骇浪中先后成功救起渔民。琛航岛守备部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巨浪中奋力将268名在海岸遇险的渔民救助上岸。1万余人次的搜救兵力分区包干,在1.5万平方公里展开拉网式立体搜救。面对忽如而来的险情,快速反应,火速救援,这体现了解放军官兵出色的军事素质。
其次是指挥高效,专业救援。
这次救援中,南海舰队立即在三亚成立搜救指挥部,在西沙海域成立海上指挥所,在琛航岛成立现场搜救指挥所,立即组织南油969船、788艇、1239艇在琛航岛附近海区展开搜救,成功救起不少落水渔民。而且我们注意到,南海舰队出动的不少专业舰艇,在这次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出动的“和平方舟”医院船,医护人员有三分之一以上曾执行过汶川地震救援等重大任务,有丰富救援经验,一旦发现失踪渔民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还有出动的991舰,紧急调配补充了被服、保温水壶、餐具、药品等物资300多套,70多名官兵组成卫勤、救援、心理疏导、生活保障小组,全力做好了遇险渔民的食宿及医疗保障工作。正是指挥高效和专业救援,让这些救援工作进展顺利。
再次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在这次救援中,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在部队招待所,看到获救渔民全身湿透、冻得发抖,官兵们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军装。他们还主动腾出自己的宿舍、拿出自己的被褥,安顿好获救渔民的生活。炊事班第一时间送上热气腾腾的姜汤、面条等食物。
在琛航岛,为做好渔民生活保障,驻岛官兵把舍不得吃的库存苹果、梨子、矿泉水都拿了出来。2名获救女性渔民住进了最好的招待所房间。
而在268名遇险渔民的从西沙琛航岛返抵海南岛后,不少渔民们高举着由包装箱撕成的纸板,上面写着“感谢人民海军”,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包含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对援救官兵的感激深情。
通过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色。 (海峡之声 龚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