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互信”基础是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每年各种的两岸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都在于如何为两岸人民带来互惠红利?两岸交流最终关键,都在追求两岸同等对待,真正惠及到双方,其包含中国大陆民意、陆生与陆资,这样才能真正算是的“互惠”。大陆出台系列惠台措施之时,台湾是否将心比心,至少是换位思考地考虑过对大陆的优惠?因此,笔者认为,对台湾而言,目前还要许多事情要做:
要正视大陆民意
借镜洪习会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语:“13亿中国人民不会同意台独,中共有决心、有能力准备处理台独,如果不处理,中国人民会推翻我们。”
但台湾社会看中国大陆,观念大都还停留老旧思维,总忽视对岸民间感受层面。总认为中国大陆目前还停留在某一人就能决定所有一切对台事务。常常误认为台湾才有民意,甚至还有人无知认为对岸根本没有民意。
反观,在体现两岸民意上,中国大陆当局力求消弥族群对立,为尊重台湾民意差异,曾喊出“两岸一家亲 共圆中国梦”,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洪习会中,第一次也用了“命运共同体”诠释两岸紧密关系。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活动上,习近平表示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为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在在都是与台湾民意接轨的体现。
要提供友善环境
首先,对于代表台湾出席亚太经合会议(APEC)的宋楚瑜与习近平总书记短暂碰面,台湾政坛与社会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与解读,根本不懂“互惠”真正精神。完全忽视大陆人民正在看台湾是否也能释出些许善意?宋楚瑜只顾谈及增进两岸经贸往来,不谈互惠部分,完全忽视对岸群众是顾客,忘记真正消费在民间,反而得罪所有的消费客群。
其次,中国大陆经济充分发展,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各国都积极营造友好吸引顾客的环境,在想赚进人民币就必须先学习相互尊重,至少明白顾客的好恶习惯。不然,在资讯媒体的快速传播下,反让一些看似吸引作为却成为最大反作用推力。一方面要中国大陆的经济红利,一方面又挑起“去中国化”的矛盾,进而触碰到大陆民族主义的红线,一味让政客们去操弄政治意识形态,长远来看在两岸交流上必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让我们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最后,陆企、陆客、陆生与陆配愿意来台,根于台湾社会的“友善环境”。当台商与台生都受中国大陆全面照顾同时,反观陆企、陆客、陆生与陆配在台湾,是否为他们创造更友善对待的环境?透过政策同等对待下,消弥来自异乡不安心里因素,真正营造友善环境增进两岸互惠目标的实践。
两岸交流在没有建立在实质“互惠”关系下,台湾所有获取的红利就是“交易”而非“交流”,唯有平等对待才能真正走出这一矛盾困境。
台湾过去最美的风景是“人”,吸引到对岸人民的目光,若这最美风景不在,只剩“去中国化”,相信也同等激化对岸民间掀起“去台湾化”,无疑让台湾社会处于高风险之中,绝非两岸之福。
(作者:陈昱旗/台北大学 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 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