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军情>军情速递 > 详情

回望百年黄埔,探寻台军前路——“革命”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6-20 16:12:14

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纪念日,两岸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与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以其鲜明的“台独”立场,参加台军黄埔百年纪念活动,这预示着,台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与民进党“转型正义”的持续对抗。

回望历史,思考前路。我们邀请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陈予欢研究员,南京大学台研所杨泽军教授,聊一聊黄埔百年,到底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这种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有何意义?在“台独”顽固分子指挥下的台军,究竟该走哪条路?

第二个关键词——“革命”

1924年6月,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

说到革命士气,那不能不提到让“黄埔军”一战成名的“棉湖战役”。1925年1月15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布《东征宣言》,兵分三路迎战陈炯明,开始了第一次东征。刚刚开办半年的黄埔军校师生,在校长蒋介石带领下主动请战,组建两个教导团,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一同出征。

黄埔师生们在棉湖战役中展现了怎样的革命士气?

陈予欢:1925年的3月份第一次东征,其实是半途而返的,但是黄埔师生顶住了压力,打出了气概,在战斗过程中勇敢冲锋,不怕牺牲。陈炯明的军队在革命军的战斗意志打击下面,很快败退了。

台湾方面在历史教科书中对棉湖大捷评价相当高,所以黄埔师生第一战,打出了新型革命军队的英雄气概,在今天也是值得重温和缅怀的。

黄埔师生有着怎样的革命信仰和战斗意志能够以弱胜强?

杨泽军:从1924开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广东革命政权得到了统一和巩固,当时全国的工农革命运动空前扩大,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以当时双方的实力看,国民军与北洋军阀的实力是无法相比的。国民军只有大约10万左右的兵力,而北洋军阀不仅控制着中央政府,还拥有巨大的财力物力,直接掌握的军队达到70万之众。

但是仅有10万人左右的北伐军,在1926年5月到1927年3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中国江南广大地区,先是消灭吴佩孚的主力,后又消灭孙传芳的主力。

那么国民革命军为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这与黄埔军人的革命信仰和战斗意志是密切相关的。当时吴佩孚主力部队从北方调到沿铁路线的汀泗桥、贺胜桥,想要凭借地势来进行部署,北伐军也一度受阻。我们熟悉的第四军叶挺的独立团,当时伤亡惨重,但他们在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鼓舞下,没有丝毫的退却,以坚强的战斗意志,与革命军的其他部队一鼓作气,取得了胜利。由于解决了为谁当兵和为谁打仗的问题,才使得他们在北伐的腥风血雨中,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也不怕强权,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勇往直前。

如何评价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黄埔师生发挥的作用?

杨泽军:第一次北伐,国民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队,重创张作霖的军队。但是很遗憾的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他们不惜暂停北伐的脚步,也要把枪口指向共产党。直到1928年4月到9月,蒋介石还有冯玉强、阎锡山以及李宗仁四派联合组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发兵,进行第二次北伐,主要是讨伐军阀张作霖,以及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残部,一直到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军阀才算基本彻底覆灭了。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也是算统一了全国。北伐成功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也影响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尤其是实现了全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也为后来全国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台海局势,紧张严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两岸的中国人要吸取北伐的宝贵经验,也要接受当年的深刻教训。我们要像第一次北伐战争一样,兄弟同心,共同讨伐军阀,勇往直前,寻求国家统一。更要坚决反对那些连中国人都不承认的“台独”分子,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应该如何理解“军人读训”?

陈予欢:今天讲黄埔精神,还在于爱国革命,从台海的现状看,台湾方面凤山军校,追根问祖,还是在广州的黄埔军校本校。所以要完全割裂军事政治文化根源是不可能的。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台湾退将,包括现役军人,还是认为黄埔精神是源自广州黄埔军校、源自南京、源自成都的,也始终认同和大力支持孙中山倡导的爱国革命精神。但台军目前确实面临“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现实问题,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应该有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