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军情>军情速递 > 详情

回望百年黄埔,探寻台军前路——“负责”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6-26 10:14:56

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纪念日,两岸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与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以其鲜明的“台独”立场,参加台军黄埔百年纪念活动,这预示着,台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与民进党“转型正义”的持续对抗。

回望历史,思考前路。我们邀请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陈予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台研所杨泽军教授,聊一聊黄埔到底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这种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有何意义?在“台独”分子指挥下的台军,究竟该走哪条路?

第五个关键词——“负责”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就是因为在抗战期间黄埔军校的师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真正做到了为“党国”负责。

黄埔师生英勇抗战的代表性事例?

杨泽军:黄埔师生英勇抗战的故事数不胜数,就像1932年1月底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执意挑起事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公然进攻上海租界。担负淞沪地区卫戍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击退了敌人多次的进攻。第二天,十九路军通电全国,表示要坚决抗日,保卫国土。当时南京黄埔军校的师生也积极响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等活动,甚至主动请愿要求参战。战争爆发次日的下午,率部驻扎在南京的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长宋希濂,直闯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办公室,代表全体官兵请战,结果被何应钦以破坏中央政策为由断然拒绝,宋心有不甘,当晚的十一时,又率三十多名黄埔军官,乘坐一辆军用大卡车闯进位于南京鼓楼的何应钦住宅。何应钦最后被迫表示,一旦形势需要,立即派官兵前往参战,才平息了这场奇妙风波。

很多黄埔师生为了国家大义,在后来解放战争中或者选择不与人民军队战斗,或者选择“投诚”,有些人认为这些将领背叛了“党国”,所以是“叛徒”。对此怎么看?

陈予欢:在解放战争前线的许多国民党将领,也看清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错误行径,最终走向民族大义,走向人民阵营,这也是一个军人在转折关头的正义选择。我们在解放战争战场上,像是在辽沈战役有曾泽生、郑洞国这样的将领,淮海战役也有许多在战场上起义的将军,平津战役就更多了,像傅作义将军率领二十五万人向解放军投诚,北平和平解放。许多黄埔将领都以负责的态度,为国家的统一贡献力量。也反映了许多黄埔学生,在最后关头的正确选择。

民进党当局想更改台陆军军官学校校歌歌词,偷换黄埔精神概念就能让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对“台独”“负责”了吗?

杨泽军:黄埔当年所说的负责,应该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负责。就是说黄埔当年明确提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但是赖清德在参加台湾陆军官校百年纪念活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谬论。说什么“中华民国”在哪里,黄埔军校就在哪里。“中华民国”已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台军官校更在凤山开枝散叶。他说这句话就是想要借此隔离台军与大陆的渊源,淡化两岸黄埔关系。为什么台军士兵经常以各种理由当“逃兵”,就是民进党当局要台军为“台独”卖命,要台军效忠于民进党当局。要他们抛弃真正的黄埔精神,誓死效忠“台独”,从而打造出一支分裂国土,对抗统一的军队,更好地充当美国的棋子,落实美国所谓的战略,要与大陆对抗到底。所以,换了歌词,偷换不了概念,台军官兵也不想为“台独”负责。

回望黄埔建校之初的旧岁月,站在百年历史的新时期,黄埔的“负责”精神有什么值得传承的?又有哪些变化呢?

陈予欢:黄埔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连接在一起的。而赖清德宣讲的黄埔精神是曲解的,这种拙劣的表现,其实是弄巧成拙的。但是无论他怎么更改,怎么所谓的转型,都曲解不了黄埔革命精神这种传承连接。所以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反“独”促统仍然是今后努力的目标方向。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是不可更改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期盼和愿景,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统一是可望可及的,包括台湾的一些将领,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是一致的,所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必定实现的。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