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水产品放射物超标14倍,谁敢吃!
来源:海峡之声 | 2022-02-17 18:59:59
据台媒报道,根据日本福岛县的公告,1月26日在该县相马市几部,水深40米处海域捕获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经当地渔会和县政府检验后,验出每公斤含有1400贝克的放射性铯,超出标准值14倍(标准值为每公斤100贝克)。这是该鱼类第三度放射线被验出超标。可悲的是,这一结果恐怕无法阻挡民进党当局开放日本“核食”的决定。
进口日本核灾地区出产的食品之所以饱受争议,归根结底在于其安全性存在严重威胁。食安威胁无法因政治包装和舆论操控等手段消除,民进党当局不顾科学依据与民意反对,对包括水产品在内的日本“核食”敞开大门,既是反民主、更是反科学,既在破坏岛内社会理性议事氛围,也在坑害台湾民众生命健康。
台媒报道指出,2011年3月,福岛爆发核灾;2013年8月,日本东京电力核电公开发生污染用水外泄事件,水产品污染问题严重。韩国于当年9月宣布禁止福岛周边 8 县市所有水产品输入。日方曾于2015年向WTO启动争端解决机制,但经二审定谳,裁定韩国做法并无不妥。也就是说,禁止日本核灾地区水产品的做法,是经WTO认可的;也进一步证明日本相关水产品并不安全。
但民进党当局此前公布的“核食”输入管制措施当中,对日本的高风险水产品并未禁止进口,仅对福岛五县与宫城与岩手二县的水产品做出提交辐射检验证明与产地证明的规定,且只有福岛5县的进口食品会采逐批检验,而宫城与岩手二县的水产品只需要抽验。相关要求看似手续齐全,但有媒体人揭露,实际执行中恐怕只要水产品大厂提供一次产地证明,其后续所有产品都可顺利通关,完全是做表面文章,装装样子而已。
实际上,日本核灾地区食品的安全风险远不止放射性铯一项。早在2017年1月,台湾清华大学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学者在《核灾食品的问题是锶不是铯——日本福岛核灾食品该不该进口台湾?》一文中就提到,除了放射性铯,还要注意放射性锶。两者的半衰期分别是30.2年与28.8年,也就是辐射核种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还残存约原来一半的数量。
文中指出,锶所释出的贝他辐射能量高,对于人体造血系统的破坏力极强,目前已知是引发血癌的重要元凶之一。由于其半衰期长达28.8年,若一名10岁的幼童不慎摄入锶-90,当他70岁时体内残留的锶-90仍有约1/4的毒性,不可不慎!
民进党当局曾强调进口“核食”有“3原则3配套”,但问题是台湾有能力落实这些配套措施吗?学者指出,目前岛内有能力检测食品中锶含量的单位机构屈指可数,且分析方法过程繁复费时,根本无法应付进口食品的把关检测。也就是说,岛内放射性锶的检测能力仅限于科研领域,如果要应用到成千上万件入境食品的检测当中,根本做不到。
学者更进一步爆料称,岛内有关检测食品中辐射是否超标,都只是针对以铯-137为主的伽玛辐射,对于食品中的锶-90检测却付之阙如。时至今日,福岛核灾仍有大量污染废水持续外释至环境中,尤其是附近的海域,谁敢保证从福岛附近五县市进口的食品是安全无虞的?
台湾《联合报》评论指出,由许氏平鮋案例可知,日本水产品仍有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民进党当局却为了讨好日本,执意开放水产品进口,根本无视民众健康。有学者表示,当局存在的目的之一,不就是应该透过高风险的有效管理来保障民众的健康与安全吗?如果这套安全机制丧失了,人民只能自求多福,拒吃有疑虑的核灾食品,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当前,已有包括国民党在内多个党派、社团及医药界人士呼吁台湾民众不买、不吃“核食”。国民党方面主张修订“学校卫生法”,禁止福岛5县水产品、乳制品、婴幼儿食品,日本其他县市的高风险食品则要逐批检验。有放射科医师强调,“辐射恒久远”,辐射剂量在人体会累积,即使没有立即性危险,但累积下来甚至可能祸遗子孙。有医药人士则建议,当局应建立核食受害补偿机制,由厂商缴交营业额的1到2%作为救济金;同时强化警语标识,否则未来台湾很可能会是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
对于台湾民众而言,反对意见的表达已无力改变民进党当局引进“核食”的决定。在分不清是否是“核食”的情况下,不少民众已开始对所有日本进口食品“保持距离”。民进党当局若对“核食”安全性如他们所说那样信心十足,不妨自己带头吃!(大力)
编辑: 大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