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快评>海峡快评 > 详情

“台独”搞不成,开始“自说自话”?怎么改都是中国话!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7-23 08:14:44

日前,有民进党民代在台民意机构质询时提出,应将闽南话“正名”为“台语”。台教育部门随后即发布公告称,拟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时值草案预告阶段,预告期程为60天。

“绿委”挑头,行政机构配合,这是民进党当局的惯用招数,民意机构与行政系统早就套好了词。至于这么做的目的可谓人尽皆知,就是为了在文化领域“去中国化”,以彰显台湾文化的“独立性”。

且不谈“去中国化”根本去不完,以及所谓台湾文化“独立性”完全是伪命题,单就闽南话改称“台语”这一做法本身来看,就存在诸多逻辑不通之处。

按照民进党的定义,“台语”指的是“台湾话”,也就是台湾人说的语言。如果是这样,那就应该包括所有在台湾使用的语言,比如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客家话、马祖话等通通该叫“台语”。如果按使用人数来定义,那么普通话才是最多人使用的语言。如果按照出现时间来定义,那么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出现最早,比闽南话更有资格叫“台语”。

有分析从语言学角度指出,所谓“台语”的独特性还没有大到可以从福建闽南话中独立出来,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语调的差异,就如同美国也没有把英语改成别的名称一样,仅单纯区分美式英语及英式英语而已。

另有台湾学者指出,全世界数千万人使用闽南话,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不少华人使用,没有人认为有政治意涵,不能理解为何在台湾称闽南语就有政治意味。学者强调,语言名称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全球闽南话大同小异,不需要刻意区分,通称闽南话最适宜。

“这种自嗨式的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在同温层取暖而已”,中国国民党“立委”洪孟楷20日批评民进党意识形态治台,尤其喜欢在名称上动手脚,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当初陈水扁时期就喜欢对公营事业做名称变动,说穿了根本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有网友对此赞同,“民进党真的好可怜,到底多自卑”。

很显然,“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上台两个多月来,除了嘴上喊喊不被国际认同的新“两国论”外,在实际谋“独”方面处处受制,毫无作为。因此,只需通过行政手段就能执行的“正名运动”成为赖当局手中为数不多尚可用来制造“台独”幻梦的手段。

一方面,诚如岛内学者所说,赖当局要将所有方言转为“本土语言”,将这些元素“台湾化”,最后变成“台湾共和国”。另一方面,赖当局也意在以此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将不与其统一口径的在野党及各界人士斥之为“不爱台”“卖台”“亲中”,制造族群对立,给民粹情绪添一把火。

只不过赖当局可用的议题实在有限,所提依据漏洞百出,他们越是上下翻腾,越会让各界看清楚“台独”的脆弱、荒谬与悲剧性结局。

“台语”跑不出闽南话的圈,更逃不出中国话的范畴。这是因为台湾文化本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民进党当局蓄意将台湾民众使用的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划分为“本土”和“外来”,与他们之前将台湾人划分为“本省人”与“外省人”一样,就是要在台湾内部找敌人,就是要把大陆这个亲人变敌人,就是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对抗、要冲突、要战乱。

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企图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改变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不可能得逞的。台湾文化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深深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民进党越是搞“文化台独”,越会让广大台湾民众感受到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与不可分割。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刘性仁发文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化变化,许多台湾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此前有台媒观察到,岛内00后的青少年因为使用抖音等社交软件,对大陆的认知更为客观和开放。使用简体字,听大陆歌曲,看大陆影视剧,说大陆流行词,已经成为台湾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两岸的青少年虽然成长环境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我们的根是一样的,骨子里的文化是一样的”,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指出,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包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参与,就一定能消除陌生,由了解到理解,由相知到相爱,一起去担负身为中华少年的责任。

即便是“独性”前所未有的赖清德当局,也改变不了两岸拥有共同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的过去,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加速融合的现在,更改变不了两岸注定统一并共享民族复兴荣光的未来。

除了改名,赖清德当局什么都改变不了;更加讽刺的是,就算他们打算“自说自话”,改变后的名字还是中国字,还是中国话。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 梁华

分享: